English

厂甸儿庙会忆旧

■说文谈史
2000-02-10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
庙会是人们春节期间娱乐、休息的重要场所。据报载,定于春节期间开放的白云观、地坛等几处庙会即将接待游客。

旧时,有庙宇就有佛事,有佛事就香客云集,这就招来了做生意的商贩,于是就形成了庙会。

逛庙会在北京有悠久的历史。过去春节期间开放的有厂甸儿、白云观、大钟寺、隆福寺等八大庙会。在这些庙会中,尤以厂甸儿庙会最负盛名,其规模之大、时间之长(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,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)是其它庙会所无法相比的。

一般的庙会只有一座庙宇,而厂甸儿庙会有三座庙宇,即:火祖庙、吕祖祠和土地祠。火祖庙又名火神庙,位于东琉璃厂路北。始建于明朝,清乾隆四十一年(公元1776年)重修,现为宣武区文化馆。吕祖祠在厂甸儿七号,始建于明朝,清道光庚戌春(公元1850年)建山门一座、游廊九间,同治丁卯(1867年)重建,现为民居。土地祠位于南新华街路西,明朝万历三十八年建,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,改为南新华街小学,一直到八十年代中,此庙全部拆除,在其原址建了宣武区实验幼儿园。这三座庙宇都是明朝建,所以厂甸儿庙会始于明朝,盛于清、民国。解放后规模更是空前,年龄在五十岁左右的人,都会记得当年厂甸儿庙会的盛况。

庙会通常都是以庙宇的名称命名,而厂甸儿则是个地名,它的街面不大,海王公园(今中国书店大院儿)门前及其东侧的一条长一百多米、宽不过七、八米的胡同叫厂甸儿。由于这三座庙宇相距很近,而且都在农历正月佛事兴盛,人群和商贩的摊位连在了一起,所以称为厂甸儿庙会。这也是厂甸儿庙会规模最大、时间最长的一个主要原因。在解放以前,这三座庙宇就没有了佛事,但这一庙会形式一直流传了下来。

每当厂甸儿庙会期间,在东、西琉璃厂、大、小沙土园儿,南新华街及海王公园、厂甸儿等地,设立几百个摊位。那嗡嗡的空竹声使人振奋、哗哗的风车响令人神往,各种风味儿小吃叫人垂涎,插着小彩旗的大糖葫芦及熏屋子用的香草人们更是争先购买。“拉洋片”的摊位前孩子们笑声不断,买风筝的人们络绎不绝。儿童玩具、日用百货一应俱全……而最具特点的是琳琅满目的珠宝玉器、古玩字画和经、史、子、集,应有尽有的各类古旧书籍。这一大特点是与琉璃厂文化街就在庙会地区之内有直接关系的。这就使厂甸儿庙会不同于其它庙会而具有高雅的文化特色。

每当厂甸儿庙会的最后一天即正月十五的晚上,在东琉璃厂西口儿的开阔地界儿,燃放“盒子”、“三角儿”等大型烟花。燃放者是在厂甸儿庙会上摆摊儿卖烟花的人。在庙会末天的晚上,把卖剩下的烟花燃放一部分,以此庆祝元宵灯节及表示厂甸儿庙会圆满结束。观者甚众,使庙会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